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后,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
世人都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蘇州、嘉興等吳地,百姓吃粽子卻是紀念伍子胥的。屈原乃楚人,伍子胥乃吳人,從歷史上來看,越滅吳,楚滅越,吳地百姓懷念伍子胥順理成章。在蘇州,流傳著劃龍舟、包粽子這些習俗源于紀念“象天法地”筑蘇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殺、投尸胥江后。民間有傳吳地百姓為保護伍子胥的尸體不被魚蝦啃食而將粽子擲于江中。吳地一帶居民不但立祠,還以龍舟競渡的方式紀念他。照此推算,吳地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另有民間傳說:包粽子其實是暗示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殺。